你的位置:

爱游戏简介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联合国史上最大规模裁员2680人,中美两国都在欠费名单,原因却截然不同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1 15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59

    前言

    据了解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15日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长达256页的预算报告,报告显示因资金缺口,联合国将裁员2680人。

    这一数字占联合国总员工的五分之一以上,创下该组织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记录,而造成这场财政危机的直接原因,是128个成员国中仍有60多个国家未缴纳会费。

    中美两国都在欠费名单上,但欠钱的原因为何截然不同?

    2680人被裁,联合国遭遇生存危机

    这不是简单的财务问题,而是关乎生存的警告。

    古特雷斯在通告中的措辞异常严厉,直言如果再拿不到足够资金,联合国连最基本的运作都难以维持。

    现实比想象的更严峻。截至第三季度,成员国拖欠的会费总额已创历史新高,远超联合国的承受能力。

    展开剩余92%

    裁员只是冰山一角。

    原本计划的全球疫苗援助项目被迫缩水,非洲饥荒地区的粮食救济款迟迟无法拨付。

   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就连联合国总部的电梯维修都得排队等经费,这个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,正面临着自身运转的困境。

    数字背后是更深层的制度危机。

    按照联合国大会的预算制度,所有会员国需按照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缴纳年度会费和维和摊款,以维持组织运转。

    但这套看似公平的制度,却在实际执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成员国的选择性缴费正在成为常态。

    有的国家把会费当成外交筹码,有的国家则因为程序问题暂时延迟。

    表面看都是欠钱,但背后的逻辑却天差地别。

    这种差别,正在重新定义国际责任的内涵。当最大的出资国都可以"选择性缴费",其他成员国自然可能产生效仿心理。

    学者们称之为"破窗效应":一旦缴费不再被视为必须履行的义务,而是可以被用作外交工具,联合国的财务稳定和权威将面临持续侵蚀。

    美国20亿"老赖账",中国的"程序费"

    同样是欠钱,性质却截然不同。

    作为联合国预算的最大单一出资方,美国按现行规则需承担约22%的常规预算和维和费用。

    这个比例本意是让世界最大经济体承担更多国际责任,但现实却与初衷相去甚远。过去十余年,美国拖欠会费的金额居高不下,累计拖欠一度超过30亿美元。

    财政困难显然不是原因。

    2025年美国军费预算超过9000亿美元,是联合国年度预算的180倍。更准确地说,这是一种由政治驱动的选择。

    在华盛顿,两党政府早已把缴纳联合国会费视作一种外交杠杆。

    只要联合国的决议或行动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完全契合,国会和行政当局便会以"暂停拨款"、"延迟支付"甚至"永久削减"为手段施压。

    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2017年。

    特朗普政府因不满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,直接冻结5亿美元应缴会费,并威胁终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资金支持。

    这种"霸权式赖账"带来的影响远超财务范畴。

    而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。目前中国未缴的会费,主要涉及下半年常规预算和部分维和摊款。

    但这个数字仅占中国全年应缴额度近15亿美元的20%,且中国历年均在年末前结清会费。

    2024年会费即于12月底划拨到账,总额约4.8亿美元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中国一直是联合国可靠的财政贡献国。从2019年至2023年,中国累计缴纳的会费和维和经费超过120亿美元。

    即便在2020年全球疫情最严重时,中国也按时完成大部分缴费,并因此得到联合国的公开表扬。

    今年的延迟主要源于外汇结算流程的调整,属于技术性问题。

    联合国内部多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,中国的缴费信誉长期稳定,预计很快会完成补缴。这种程序性延迟与美国的政治化欠款,有着本质区别。

    当"钱包外交"遇上多边原则

    这场财政危机的背后,是两种国际秩序观的正面交锋。

    美国将联合国视为维护霸权的工具,其欠费行为是单边主义的外化表现。通过控制会费比例,美国试图维持"最大金主"的话语权。

    同时限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联合国影响力的上升。

    例如,美国曾要求联合国降低其会费比例,并增加对盟友的经费支持,这种双重标准早已被各国看穿。

    更讽刺的是,美国一边享受着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权力和话语权,一边却拒绝承担相应的财政义务。

    这些年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撕毁《巴黎协定》、拖欠世卫组织经费,哪一样不是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组织之上?

    美国借会费作为筹码,实质上是在告诉联合国:若不符合其政策偏好,资金就会断流。

    对于一个以成员平等为原则的多边组织来说,这无疑动摇了制度基础。

    中国则秉持"真多边主义"理念,在履行义务的同时推动制度公平。

    中国不仅是第二大会费国,还是联合国维和出兵最多的发展中国家,累计派出维和部队超5万人次。

    在气候变化、全球减贫等议题上,中国也通过联合国框架推进合作。

    中国的改革诉求,是为发展中国家集体维权。

    中国代表戴兵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指出,当前分摊机制存在严重不公:发达国家分摊比例持续下降,而发展中国家负担日益加重。

    以中国为例,其会费比例已从2000年的0.995%跃升至2025年的20%,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出资国。

    但中国在联合国系统的雇员占比仅2.3%,远低于美国的9.4%。

    这种权责不对等的现象,凸显了国际秩序的不公正。中国提出以购买力平价或人均收入替代国民总收入作为分摊依据,若按此计算,中国会费比例不会超过12%。

    北欧国家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德国、日本作为第三、第四大出资国,缴费记录连续5年100%按时。

    北欧国家人均对联合国贡献比美国高出40%,但从未以此要挟。

    联合国不是"美国联合国"

    这场财政危机,是多边主义与霸权主义碰撞的缩影。

    美国用欠费方式破坏国际规则,而中国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履行义务,两种态度折射出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。

    从短期看,联合国需通过裁员、搬迁办公地点等措施缓解燃眉之急。

    例如,将部分设于纽约与日内瓦的行政职能转移至肯尼亚内罗毕,既能节省租金,也能扩大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。

    但从长期看,解决财政危机的关键在于改革会费分摊机制。

    古特雷斯提出的"联合国80周年改革倡议"核心思路包括:建立动态调整机制、扩大发展中国家权利回报、将人力资源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等。

    这些举措若能落实,或将为多边体系注入新动力。

    中国的角色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。

    作为负责任大国,中国不仅按时缴费,还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。在也门粮食援助、刚果维和等项目中,中国均提供关键支持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中国通过改革诉求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平、合理的方向发展。

    联合国发展署预计,如果资金危机持续到2026年中期,可能触发联合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改革。

    国际关系专家预测,这将加速"去美国化"的多边合作新模式形成。

    已经有12个国家联合向美国施压,要求其立即缴清欠款。而中国也已明确表示,会在本月底完成相关款项的缴纳。

    正如中国代表所言:"会费不是'保护费',更不能成为霸权的工具。联合国不是美国的联合国,而是全球193个国家共同的国际组织。"

    当美国用钱包控制联合国时,失去的不仅是2680个岗位,而是战后国际秩序的支柱。

    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某个霸权国家的阻挠而停滞。

    多边体系正在向去霸权化方向演进,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。

    联合国的未来,不取决于某一国的钱包厚薄,而取决于全球能否齐心协力,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正的方向演进。

    结语

    这场看似简单的财政危机,实际揭示了国际秩序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,是霸权思维与多边理念的正面交锋。

    随着更多国家觉醒,将义务工具化的做法必将遭到更强烈抵制。联合国的未来不取决于某个霸权国家的钱包,而在于规则的重建。

    面对这场国际组织的生存危机,你认为多边合作的出路在哪里?欢迎分享你的看法。

    参考文献:

    #九月创作激励计划#

    发布于:河南省


Powered by 爱游戏简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